当萧挞凛率领的草原将士和大晋押运军队的死训传回伊稚斜部落时
可汗大帐内,气氛凝重,死寂无声。
伊稚斜立于首列桌案前,面色铁青,神情蕴含着怒火,听到这个消息时他并未直接言语,但其潜在的威力让人胆寒。
他的前方是一位位跪地的伊稚斜部落的将帅,每个人低头不敢言辞,生怕再次触怒伊稚斜,惹火上身。
突然伊稚斜拍案大怒,大声怒吼:“废物!全都是废物!”在大帐内回荡,刺入每一将帅的耳膜,令人战栗。
他们连忙握拳放在胸口,磕头谢罪道:“请大可汗息怒”
此次伊稚斜派出的士兵众多,由部落大将萧挞凛率领,再加上大晋那边的兵力。却连最基本的护送任务都未能完成。甚至袭击者的身份都未能查明,这无疑是对他权威的极大挑衅。
伊稚斜一连质问道:“萧挞凛呢?他人在哪里?为什么连这么简单的任务都没有完成?”
对萧挞凛,伊稚斜十分信任他的能力认为就算军队被覆灭,他也还活着,毕竟在天下上能打败他的人寥寥无几。
质问声一出使得大帐内的气氛更加紧张。所有人的目光都慌乱的与彼此身旁人对视,左顾右盼,皆不敢轻易开口。
见此情景,伊稚斜喊道:“说萧挞凛人呢?他不会是躲在那里,不敢回来见我。”
跪在伊稚斜面前的左贤王、右贤王们,面色苍白,心慌意乱,顶着巨大的压力无奈开口说:“萧挞凛将军在雁荡山遭遇不测,也与大军一同遭到了杀害。”
萧挞凛,这位草原的雄鹰,勇猛善战,曾带领部下创造无数辉煌战绩,为伊稚斜部落的崛起和繁荣立下了赫赫战功。
然而,命运弄人,这位威震四方的将军竟在雁荡山被设计陨落,令伊稚斜部落的人纷纷扼腕叹息。
听闻萧挞凛也死在雁荡山上,伊稚斜的双眼泛起愤怒的炭火,怒火在胸中熊熊燃烧。
他紧握的拳头猛击桌面,将桌案砸得粉碎。让跪在下面人吓得不敢说话,身体颤栗。
伊稚斜气笑道:“大晋和我们的部落共派出了一万五千名勇士,如此庞大的行动队伍,围攻他们的人要想确保胜利,至少需要三倍的兵力。这一切你们竟然毫无察觉?一个个的都是废物。”
有人壮着胆子劝说道:“大可汗,请您冷静!当务之急是找出是谁围攻的萧挞凛将军的军队。”
另一位贤王复议道:“大可汗,我们现在应该立即派人前往雁荡山调查,或许能找到线索。”
伊稚斜听后平复一下心情,厉声吩咐道:“都给本汗去查,本汗倒要看看究竟是谁有如此能耐?连萧挞凛亲自率领的军队,也未能幸免。绝对不能让这个势力留存于世,一旦找到那些人后,我要他们在雁荡山殉葬,必须将他们挫骨扬灰,才能平息本汉的怒火。”
众人动作一致,快速握拳放在胸口处,低头大声应答:“是!”
然而,伊稚斜的怒火短暂熄灭后。他心下思索,这次的和盟书失窃非同小可,背后的那股势力必有更大的诡计。但现在还有中原那边得解决,失去了这五座城池,他必然要从大晋其他方面讨回来,不过时机未到。
伊稚斜冷酷地下令:“另外,立刻传令给大晋,因他们此次贡品丢失,让他们今年补送的贡品可减半,并且暂时停止要求大晋割让城池。我们要向中原表达我们的友好之意。”
伊稚斜深思熟虑后,决定暂时不要求大晋割让土地,给予对方一些喘息之机。
正如俗语所说,狗急跳墙,兔子急了也会咬人。尽管如今的中原已不如汉愍帝统治时期强盛,实力大减,不足以对草原构成威胁,但他们人数众多,若两地发生冲突,即便草原能取胜,也必将付出惨重代价。
安排好一切后,伊稚斜穿过跪在地上的众人,掀开帐帘,离开大帐。
在临城的晨光中,一只纯白的信鸽从朔方郡的方向飞来,它携带着关于雁荡山所发生的事的消息。
赵煦小心翼翼地取下鸽子脚上的信笺,打开信后,看到内容后脸色立刻变得严肃。
他了解情况后抬起头,望向贾谊,向他说出信中的内容并问道:“先生,您安排在朔方郡的暗探传来的消息说,伊稚斜的队伍以及大晋的护送军队途径雁荡山竟然全军覆没。目前,贡品与和盟书的踪迹全无,您知道究竟何人拥有如此能力?”
贾谊坐在桌前,听到这个消息后眉头紧锁,手指轻轻敲打着桌面,发出低沉而有序的声响,显然他正在深思着这个关键性的问题。
片刻后,贾谊问道:“暗探信中可有说出什么线索,或者可疑对象。”
赵煦将手中的信件递过他,摇头说道:“并未,暗探说当时雁荡山战事突然,他人还在朔方郡无法及时赶过去。事后去时,尸首皆被掩埋,现场未有留下半点痕迹。”
贾谊认真观察信封内容,不放过一丝线索希望从中发现围攻之人是谁。
赵煦因这件事让他心神不宁,焦虑的问道:“先生,您不是说那份和盟书至关重要吗?可现在连它被何人夺走,我们都不清楚,该如何是好?”
贾谊深吸一口气,回忆起此事派送人是常惠后平静地回答:“不必急躁,依我对常惠的了解,如果这份和盟书真的至关重要,他绝不会让它轻易落入他人之手。”言语中满是对常惠的信任。
随后又表达了常惠被害的惋惜之情,“只可惜他因此事命丧雁荡山,怕是连尸骨也难以寻回。”
赵煦带着些许哀痛道:“常惠大人确实是一位难得的清官,父皇在世时也常常在母后宫中夸奖于他。遗憾的是,他竟然在雁荡山遭遇不测,这样一位好官,却连安详晚年生活的机会都未有过。”
贾谊缓缓起身,轻拍赵煦的肩膀安慰道:“殿下,此时不宜过度悲伤。我们应该召回朔方郡的探子,并请陶谦大人派人前往京师打探消息。”
赵煦点头同意,深吸一口气,感叹道:“依先生所言。确实,这些时日还多亏了陶谦大人的庇护,我们才能在临城得以落脚,并得到了众多英才的协助。陶谦大人他作为临城太守,肩负国家重任,心系百姓福祉,与常惠常大人一同实为大汉难得的贤才。”
贾谊语气深长地说:“殿下英明。像陶谦大人这样的贤才,将来复国必定要委以重任。目前朝堂还有许多如同常惠、陶谦般的国之栋梁。臣希望殿下复国大业完成后能够善加利用。”
赵煦向贾谊深深地鞠了一躬,认真地回答:“先生教诲,赵煦铭记在心。感谢您的悉心指导。待他日重建大汉后必贤才善用。”
贾谊看着他欣慰地说:“以殿下的智慧,臣的教诲不过是添砖加瓦,若殿下能采纳一二,未来必成一代明君!”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京师皇城宫中,哀悼的钟声回荡,声音沉重。
李林甫端坐于龙椅之上,脸色阴沉看着下面的文武百官。
群臣们敛声屏息,胆战心惊地立于殿堂之上。
待哀悼的钟声结束后,突然,李林甫猛地一拍桌案起身,怒目而视整个大殿,大声质问:“派遣到草原的贡品与和盟书被人盗窃围攻,现今不知所踪,你们可曾想过这意味着什么?”
“陛下息怒。”大臣们冷汗直冒,身体僵硬
这紧张的气氛令人窒息,空气都变得沉重。
李林甫脸色铁青,狠狠地瞪视着在场的每一个人,整个宫殿因此陷入了一片死寂。
“贡品丢失尚可补救,但那份和盟书涉及五座城池的割让。朕已失五城,难道你们还要让朕再失五城予那伊稚斜吗?”
就在大臣不知如何开口解决时。
镇守边境的门致中快马加鞭回到了京师,他快步踏入宫中,向李林甫报告边境的最新动态。
“皇上,边疆有紧急消息传来。”
听到后让李林甫的心弦瞬间紧绷。
李林甫身体微微颤抖。对于这个消息是吉是凶,他心中无底,带着满满的紧张下令,“快,让门致中进来,我们要详细了解一下情况。”
门致中进入后,将伊稚斜单于的消息传达给李林甫,行礼下跪后说:“陛下,草原那边来报,雁荡山事件发生在我国与草原边境。为了两国和平,伊稚斜单于誓要追查幕后黑手。鉴于此次事件对大晋造成重大损失,他决定减免今年大晋贡品的一半,并暂缓城池割让的要求。他希望以此体现大晋与草原的同舟共济、共度时艰的精神。”
听闻此讯,李林甫紧绷的心情稍显舒缓。他的唇角微扬面色轻松,眼中掠过一抹精明。决断地下令:“立即行动,加强民间税赋征收,以补偿贡品的短缺,并迅速将之送往草原。”
然而,对于挣扎在生存线上的百姓来说,他们依然为基本的温饱而劳碌,体验着世间的冷暖炎凉。
而李林甫这个皇帝却像是高墙内的笼中鸟,对民间的苦难浑然不觉。